联系我们 站点地图

北大学科(第二季)-哲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工学篇

北大学科(第二季)-化学篇

在北大就这样读书

你的大学:绽放

在通识教育中学习“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时间:2015-11-24 15:17  作者:  来源:北大新闻网

一、从“求知”到“修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温朗顿挫的读书声从北京大学理教208教室中传出,与教室门口拥挤的听课人群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四书’精读”的课堂。

       这是北京大学常见的课堂:几百人的课堂被挤得水泄不通,老师讲到精彩之处,底下笑声掌声不断;这又不是北京大学常见的课堂:学生们不再是“上课听一听,笔记记一记,考前背一背”,除了知识的获取,老师更关注对他们心灵的启迪。

       因此,在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反思、记诵成为教学的核心环节。正如哲学系教授吴增定所说,用学生们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把经典文本激活,使学生们将自我反思融入古今中外的经典,在学习中审视、在学习中反思,在学生心里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指引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吴增定教授与北大学生共同研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反思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探讨为什么有时好人没有好报,可我们依然要做一个好人?正是借助柏拉图的“灵魂转向”,这门课程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追求更高的价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学生的灵魂中扎根。

       在北大静园草坪晨读的身影中,经常会看到手持书卷的学生,正在背诵“四书”原文,这是“‘四书’精读”一课的考试要求之一。哲学系教授杨立华的考试主要是背诵“四书”的重点段落,一学期下来学生大约要背诵四五万字的内容。在杨立华看来,“四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必须与行动和思考融为一体的人生体验,只有通过背诵烂熟于胸,并结合人生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因此,“四书”需要用这个看似笨拙的方式内化到生命之中。

       从“背课本”到“背原典”,这中间相差的不仅是教学材料的选取。该课程学生彭民表示,在硬啃下这几万字的经典文本后,“之后生活中有所感触,便能脱口而出相应段落,字字芬芳,口齿生香,就像在心里种下了种子,随着我阅历渐长,慢慢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二、从“了解”到“反思”
       经典阅读需要好的老师来引导,老师的高度决定了经典的高度。因此,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老师们都需要对相关经典有深入研究。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通识教育小班教学经验交流会上,外国语学院2011级本科生强文玥就表示,“经典唤起的是人性中最柔软的情感,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用理性的思维去把握”。这是对吴飞教授开设的“西方人文经典”课程的最强烈感受。这门课程通过对莎士比亚几幕戏剧的细致阅读,不仅让学生思考人性中的善恶美丑、理性与激情的纠缠,而且引导他们理解中世纪欧洲政治哲学传统以及英国政治传统。学生们除了细致阅读莎剧,而且还要阅读相关的理论文献,并撰写几篇小论文。

       而这样的阅读恰恰是传统讲授型课程中所欠缺的。一名学生对传统讲授型课堂的课业压力如此评价:“要应付这些课程,只需在一学期内搞定两本书——一本用来准备期末考核,一本用来补充期中论文”,这些课程成为知识传授的广播站,难以深入传播和塑造价值观。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通过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深入阅读、小班讨论并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思。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强世功表示,这些课程是要让学生明白:“有时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思考问题的角度比问题更重要。”

       在通识教育核心课上,学生往往被要求精读经典文本,而且要泛读参考文献,既要参加小班讨论,还要提交课程论文,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普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依然吸引着大量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是因为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感受到了阅读、交流、思考和写作带来的自我展现和精神提升。一些有过国外交流和小班讨论经验的学生也表示:“北大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一点也不比其它世界一流大学差。”有了北大这样的训练,他们更适应外国大学的通识教育。

三、从“说教”到“说理”
       “柏拉图说共产主义要废除私人家庭,他是不是疯了?”“柏拉图没有疯,他很正常,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一定是有他自己很深刻的哲学思考。比如他作为一个父亲必然要为他的孩子考虑,这样跟他的公共身份一定会冲突。儒家偏向家庭,而柏拉图认为要把家庭废除,这样的话你可以不接受柏拉图,但你至少觉得他这个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是吴增定教授在“西方思想经典”课堂上一次典型的问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了课堂,却难进头脑?学生们对于这一疑问早有答案:“一般道德说教很难对大学生产生什么正面影响”,元培学院2011级本科生肖京如是说。针对这一难题,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强调结合经典,坚持思考导向的原则,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一些基本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辩,变反复“说教”为深入“说理”。“我们通过阅读书中人物在对话中围绕人生道路问题展开的反复辩论,就会跟着一起认真反思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做人之道”,肖京说。

       特别是通过增加15人左右的小班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思考,通过多种意见的碰撞明辨真理,从对价值观的感性判断上升到理性思辨,将核心价值观根植学生内心,也让学生能够自觉抵制当前网络上宣扬普世价值的一些肤浅的大众媒体话语。

       通过一系列改革,让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意,以经典修心性,以反思辨是非,以说理正衣冠,学会“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是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新面貌。


电话:010-62751407 | 招生监督电话(纪委办公室):010-62755622 | 地址:北京大学王克桢楼20层 [查看地图] | 更多联系方式

CopyRight 2021 ©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 | 京ICP备05065075号-8